我的账户
斑马网

自媒体资讯干货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立即登录

如尚未注册?

加入我们
  • 客服电话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xjubao@163.com
  • APP下载

    斑马网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斑马网公众号

斑马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孩子无法自控地啃咬指甲:强迫行为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2022-06-11 发布于 斑马网

无意中发现,班级里有位同学处于完全没指甲的状态。

后来在班级里仔细观察了下,全班35名同学,竟然有17名同学的手指甲是光秃秃的。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学龄前儿童咬指甲癖的患病率是23%,7-10岁的患病率为20%-33%,青春期达到顶峰45%,成年之后咬指甲的癖好会逐渐减少。

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啃咬指甲。

啃指甲行为这么普遍存在着,也被医学界和心理学界所广泛关注。

在医学上,长期重复啃咬指甲及周围皮肤的习惯性行为,被称为咬甲癖(Onychophagia)。

相类似的行为还有,重复地抠咬、撕剥自己的皮肤——抠皮症;习惯性地拔、拽身体上的毛发——拔毛癖。

啃指甲、抠皮、拔头发等这些具有相似特征的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统称为:聚焦于身体的重复性行为(Body-FocusedRepetitiveBehaviors,BFRBs)。

任何重复性的自我修饰行为,从而导致身体组织的严重受损行为,在DSM-5(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The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简称DSM)中,被归在“强迫症(OCD)和其他相关障碍”的分类里。

孩子为什么会重复啃咬指甲?

啃指甲这种重复性的行为,对日益关注外表的青少年来说,对他们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严重。

那些爱啃指甲的孩子,无一例外地时刻想着如何藏好自己的手指头——哪怕正在书写作业,看到有其他人,尤其是老师从旁边经过的时候,会赶紧把手指头缩回去。

既然那么在意手指头的美观,为啥还要继续这种行为呢?

从其他个体的聚焦于身体的重复性行为中,或许我们可以找到些许答案。

1、糟糕的原生家庭

某医院曾接诊过一个13岁的女孩,品学兼优,唯一的不足,就是有事没事喜欢啃自己的手指甲,并且十个手指头已经光秃秃的了。

眼看着周围皮肤经常性地溃烂,完全没有愈合的迹象,父母才四处打听就医,最后被推荐到了精神科室。

在精神医生的引导下,才解开了该女生长期啃咬指甲的谜底。

原来,在女生8岁那年,她亲眼目睹了父母亲的激烈争吵,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甚至残忍地拿刀砍向对方。

自此,女生的神经就一直紧绷,担心父母离婚,也担心俩人不离婚经常大打出手。从此以后她越来越内向,越来越敏感,也越来越焦虑。

偶然地她发现啃指甲可以稍微缓解她的这些情绪,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2、无处释放的负面情绪

有一个因咬指甲而差点丢掉性命的新闻报道曾轰动一时。

Courtney11岁时随家人移居澳大利亚,在新的学校里,她遭遇到了长期的校园霸凌,自此她养成了通过啃指甲来缓解压力、释放负面情绪的习惯。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啃指甲的频率越来越高,指甲破损的也越啃越严重。

直到有一天,她竟然把自己的整个大拇指指甲盖全部啃下来了。

不久后她发现手指头逐渐发黑。经检查发现,由于她长时间地啃咬指甲,导致整个甲床严重受损且长时间没有治疗,恶化成了罕见的皮肤癌。

为了不让癌细胞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医生不得不给她做了大拇指的截肢手术。

3、可能与遗传有关

在一项针对2500名聚焦于身体的重复性行为的双胞胎研究中,研究者发现,遗传因素占双胞胎聚焦于身体的重复性行为差异的40%。

随后,相似的研究也表明,聚焦于身体的重复性行为有显著的遗传性。

甚至有研究者在小鼠上做实验,敲除其特定基因,可以促使小鼠出现反复梳理毛发的动作,进而导致小鼠出现秃毛以及皮肤受损的现象。

这像极了我们人类的聚焦于身体的重复性行为——拔毛癖。

孩子啃指甲的原因或许还有更多,家长们最关心的,或许是在孩子啃手指的当下,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愿每个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

经常性啃指甲,轻则影响手指的美观,重则可能危及生命安全,作为拥有啃指甲孩子的家长们,该怎么做呢?

首先,淡化粉色大象。

在心理学上,有个很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不要去想一只粉色的大象。

实验要求被试者可以在脑海里想象任何动物,但是唯独不能想一只粉色的大象。

世界上真的存在粉色大象吗?显然并没有,这是一种被虚构出来的动物。

但是无一例外,每一个被试者都报告自己脑海里出现了粉色大象。

要求明明是禁止我们去想那只粉色的大象——完全被虚构出来,不存在的动物,为什么结果却恰恰相反呢?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意识可以成功地压制一些不该有的想法。

但是这些想法不会凭空消失,当意识稍有松懈,被压制的想法就会反击,如幽灵般充斥着我们的脑海。

这就提醒我们家长,看见孩子在啃指甲的时候,不要刻意去提醒他禁止这样做,虽然眼前他确实停止了啃指甲,在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这种被制止的未完成事件,终会被孩子加倍地完成。

其次,丰富生活,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明明孩子就在自己眼前啃指甲,却因为淡化粉色大象而不能制止,对于家长来说真的具有很大的挑战。既然不能制止,那能做些什么呢?

我们可以试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看见孩子啃指甲,可以邀请他到户外走一走,开展一些运动项目,在喜欢的运动中,孩子会奋力投入到运动,暂时忘却啃指甲的事情。

也可以与孩子聊聊感兴趣的事情,把他的注意力从眼前的事情中抽离出来,大脑在快速运转中,尤其是轻松愉快的话题,孩子也会放弃啃指甲。

不妨也可以试试邀请孩子一起玩电子游戏,尤其是需要双手投入的游戏,孩子怎肯放弃游戏的晋级而继续啃指甲呢?

最后,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

第一步,认识情绪。

当孩子出现某种情绪的时候,不要急着付诸行动,不妨和他一起探讨当下是怎样的一种感受,身体有怎么样的变化,看看这个情绪,来自于哪里。

第二步,理解情绪。

识别出情绪后,要帮助孩子厘清两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这个情绪想告诉我们什么?

积极情绪是需要获得满足的情绪体验,消极情绪是需要未被满足的情绪体验,孩子的这个情绪,是哪些需要获得了满足,又是哪些需要被忽略甚至扼杀。

第三步,将情绪表达出来。

情绪的表达可以有多种形式,向父母、老师、同龄人倾诉,将内在的情绪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也可以通过冥想、绘画、舞蹈等形式,将内在的情绪外化。

这样的情绪外化,可以给孩子这样一种感觉——我和情绪是两个可以分离的课题,我完全有能力看见和管理情绪。

当孩子的不良情绪可以有更好的发泄通道时,他们就会放弃这种伤害自己的行为。

《不完美,才美》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在犯错时帮他找到解决办法,而不是指责批评。”

啃指甲或许不能算作犯错,但啃指甲的孩子,确实需要我们家长帮助他找到解决的办法。

希望每个啃指甲的孩子,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http://www.ethospool.com/
1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 斑马网
    1970-01-01
  • 斑马网
    1970-01-01
  • 斑马网
    1970-01-01
  • 斑马网
    1970-01-01
  • 斑马网
    1970-01-01
  • 斑马网
    1970-01-01
斑马网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Get最新资讯

相关分类
热点推荐
关注我们
斑马网与您同行

客服电话:400-000-0000

客服邮箱:xjubao@163.com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斑马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斑马网 X1.0@ 2015-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