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斑马网

自媒体资讯干货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立即登录

如尚未注册?

加入我们
  • 客服电话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xjubao@163.com
  • APP下载

    斑马网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斑马网公众号

斑马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绍兴一小学生为洗清嫌疑,竟给“警察”发42个红包?!

2022-05-27 发布于 斑马网
剧本杀是什么意思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周夏林通讯员杨金晔

现在家长自身的防骗意识高,可能还远远不够。有些披着“公检法”外衣的诈骗分子已经把魔爪伸向了孩子,恐吓威胁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步步诱导孩子偷拿家长手机,更绝的是要求小孩把支付记录删除,这该怎么防?

私信截图

近日,家住绍兴越城北海辖区的小涵同学在家刷“小红书”的时候,一名自称是北京网警的“许警官”私信给小涵,称小涵的账号涉嫌诈骗,让她积极配合调查、排除嫌疑,不然的话就要上门把小涵的爸爸妈妈抓起来。

小涵一慌,啥理智都没有了。“许警官”说小涵的嫌疑很重,需要拿小涵爸爸妈妈的手机排除嫌疑,还让小涵对爸妈保密,否则晚上就要踹门把小涵爸妈抓起来。

当时快凌晨两点,爸妈已经熟睡了,小涵拿不到爸妈手机,一个人躲在被窝里害怕地想哭,求“许警官”放宽期限。“许警官”网开一面,让小涵明天好好配合调查。

私信截图

第二天,小涵拿到了妈妈的手机,开始按照“许警官”的吩咐进行指定操作:打开支付宝,修改了妈妈手机里的支付密码,把妈妈银行卡里的钱转出余额宝,后又建立了支付宝群聊,在群内向“许警官”发了36个99元和6个188元的红包“配合调查”,之后又解散了群聊。

后面小涵和“许警官”还约定好明天继续拿小涵爸爸的手机排除嫌疑。小涵妈妈拿回手机后,看到转账信息觉得很奇怪,询问后才知道女儿可能被骗了,于是立即到派出所报警,这才及时止损。

对话截图

家长报警

每个骗局,骗子们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每个骗局都是有逻辑设计的,环环相扣。结合案例,我们来复盘这类骗局的共同点。

目标——孩子

骗子选择的对象就是孩子——初中生、小学生群体是“主力”,年龄越小,对他们来说越容易掌控,未成年人被骗的最低年龄已经下探到了8岁。

现如今十几岁的孩子都成为了玩手游、刷短视频的主力,更是某书某信等具备社交属性APP的新增群体。所以说未成年人越来越早地接触互联网,也容易越早地陷入电信网络诈骗。尽管现在孩子们的零花钱也不少,但骗子的目标就是家长的钱包。木桶理论我们耳熟能详,恰恰孩子们就是现阶段每个家庭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最短的那一块木板。

幌子——送各种福利、加好友

骗子打出的幌子有:免费送皮肤、送手机、送红包等等。像小涵遇到的就是直接加对方好友,私信,进一步摸清“底细”。

行骗——摸底+恐吓+诈骗

骗子通过交谈,就可以明确是不是目标人群,也可以知道小孩子用的是自己手机还是大人的手机。还能掌握孩子现在身边有没有大人,如果有大人在,他们还会指使孩子到没人的房间里去。如果知道孩子是电脑上网或者用自己手机,他们会千方百计让孩子去拿大人的手机。只要孩子稍有迟疑或者疑问,骗子就会用杀手锏,恐吓,威胁账号涉嫌诈骗,再由“假警察”出面,加剧孩子的恐慌心理。

警方提示:孩子涉世未深,防范意识较差,很容易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红包返利诈骗、追星诈骗、网络游戏诈骗等层出不穷,家长们要注意把好“网关”。

1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 斑马网
    1970-01-01
  • 斑马网
    1970-01-01
  • 斑马网
    1970-01-01
  • 斑马网
    1970-01-01
  • 斑马网
    1970-01-01
  • 斑马网
    1970-01-01
斑马网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Get最新资讯

相关分类
热点推荐
关注我们
斑马网与您同行

客服电话:400-000-0000

客服邮箱:xjubao@163.com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斑马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斑马网 X1.0@ 2015-2020